中美篮球之间的差距在球场内似乎并不显著,但实际上,真正的差距存在于场外的方方面面。孙悦曾拼尽全力才完成两个卧推的重量,而一名NBA新秀却能轻松在五分钟内完成十多个卧推,甚至还能在此基础上增加重量。在国内,他以飞天遁地和逆天追帽而闻名,但在NBA面前却不得不仰望那些在空中翱翔的队友。中美篮球的差距究竟有多大,其实力量与运动天赋只占据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。

姚明在一次采访中曾提到,之所以美国篮球强大,是因为他们有2300万注册球员,这个数字让人惊愕。虽然后来他更正为2300万的参与者,但即便如此,与3.35亿的人口基数相比,打篮球的人口比例之高足以令人震惊。如果与我国乒乓球的参与人数比较,无疑是一个骄人的成绩。

在美国,虽然有大量参与乒乓球的群众,但是大多数都是业余爱好者。而仅在NCAA这个大学联盟内,就有25000名篮球运动员,其中5500人具备进入NBA的实力。若将高中联赛和其他成年联赛考虑在内,美国篮球的整体水平令人畏惧。

如此庞大的优秀球员群体背后,是完备的篮球基础设施。例如,美国中西部的小城市卡尼尔市,人口仅3万,却拥有14座篮球公园。而在同样大小的人口城市,我国却可能连一座合格的篮球场都没有。这说明,如果一座城市缺乏良好的篮球场,又怎能培养出优秀的篮球人才呢?

展开全文

此外,参与人数毫无意义,若缺乏展示的平台。与我国产业篮球联赛近几年才逐渐崛起不同,美国的业余篮球赛事已有近百年的历史。在每个NBA休赛期,美国六大业余篮球联赛全面展开,吸引成千上万的球员参与,并且常有NBA现役球员参加比赛与普通玩家同场竞技。

更重要的是,在业余联赛边缘,总会出现NBA球探,他们始终在寻找潜力年轻球员的机会。尽管通过业余篮球联赛晋级NBA的概率较低,然而这并未影响年轻人展现自己的热情,任何人都想成为那个幸运儿,谁也不会轻易放弃机会。

美国的篮球文化不仅是一项全民活动,更是改变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途径。绝大多数NBA球员皆因篮球走出了贫困的阴霾,渴望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更是推动他们努力训练。不容忽视的是,美国的校园与业余联赛体系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了崭露头角的机会。当前方充满希望时,每个人都会不遗余力地追求梦想。

相对而言,在中国,篮球的发展则显得更加精英化。昂贵的培训费用及父母的社会资源,使得许多普通家庭难以承担职业篮球的成本。这使得普通人几乎无缘依靠篮球改变命运,失去这样的可能性自然也就没有热衷于打球的愿望。正如CBA遭遇的“温室效应”,因缺少人气和竞争,已然形成闭环,让温室里的球员难以有所突破。

正如某网友所言,中美篮球领域的差距,在球场内并不是最显著的,观念与认知上的鸿沟才是两国篮球无法缩短的真正障碍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